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三章 谁请来的客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传统教育自然是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学校也多是私塾、官学、宗学等。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的签订,规定了以后中外交涉的条约均需用英文书写。

说来可笑,清政府是被逼的没法子了,才在同治元年开办了京师同文馆,让聪颖的八旗子弟入学,学习英文和外语,好方便跟洋人打交道,这才有了近现代教育的萌芽,也有了后来的北京大学。

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根据《北京条约》那些进入北京的传教士们也开办了教会学校。跟京师同文馆同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办了育英学校;同治九年美国长老会开办了崇实学校;同治十年,美国基督教卫理会开办了汇文学校,高杰义身边坐着的这几个人全是从汇文学校毕业的。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光绪十七年开办的法文学堂;还有女学堂,同治九年卫理会办的慕贞书院;光绪十六年,公理会开办了贝满女校;光绪二十七年,中华圣公会开办了笃志女校等等。

只不过在清末时候,大家还是以科举为重,视现代化教育为异端。前去学校入学的学生很少,肯去洋人的教会学校读书的就更少了。

后来这些教会学校没了办法,就想了个辙,不仅免除了学杂费,还给学生提供食宿,来吸引学生上学。当年汇文学校的小学部最开始的三个学生,就是因为学校每天放学提供一碗白米饭他们才肯来的。

其他学校也差不多,学生很少,而且多是家境贫寒。有些女校,如慕贞女校,来的学生多是孤女,甚至还有寡妇。体面的官绅子弟是绝不肯来的,所以最初的教会学校就跟做慈善似的。

一直到后来,学校教育的学生毕业之后,纷纷获得了清政府重用,有着旁人没有的远大前途,所以新式学堂才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