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印象中的金受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我相信将会有人写写金受申。

说“会有人写”,是因为近来有人开始注意他的学问和作品了,前边加个“将”字,是眼下还没听说谁想写他。解放后,金受申不算得志,一来是因为他个人的种种原因,发迹不起来;二来是他那套“学问”在前些年没人当成学问,不仅不当成学问,说多了还有怀念旧社会、为腐朽生活方式招魂之嫌。他的作品主要是在解放前发表的,解放后没写多少东西,熟悉情况的老人,大半和他一样作古了。新人想写,却了解得不够。

我认识金受申是在解放之后,熟识,但没交情。

北京饭店后身霞公府,西头有幢红色小楼,如今成了北京饭店的后勤部门,躲在高大漂亮的贵宾楼后边,显得又矮又旧,死鼻子塌眼,来往行人谁也不注意它。可在五十年代这门口还真热闹过一阵子,因为北京市文联和市府文化处都设在这儿,出出进进有不少名人。名人有两派,一派是解放区来的,如李伯钊、赵树理、马烽等等,刚从解放区进城,生气勃勃,风华正茂,是革命文化的主流,当然引人瞩目;另一派是北京原有的大家名流或刚从国外归来的文人学者,如老舍、梅兰芳,名高望重,根深位显,是团结统战的对象,格外受到尊重,坦白地说,有些后来被尊为“宗师”、“泰斗”的人物那时都还站不上最前排。出出入入,打头碰脸遇见名人是常事。有回我要出门办事,有个瘦溜溜的中年人挡住了路,那人正冲着传达室姓田的老头一个劲鞠躬,谦恭地说:“您辛苦,您多照应,您多捧……”刚说声“劳驾,让我过去,”那人回过脸来冲我也来一躬,笑着说:“我叫马连良,刚从外边回来,还不大懂咱们的新规矩,您多照应,您多捧,您……”我连忙还礼。门外头更热闹,一群年轻人正伸着脖子往文化处院里看,一打听才知道新凤霞刚走进门去,戏迷们要等着她出来时再看一眼,那时候谁会注意穿装打扮都像个摆卦摊的金受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