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第3节乡俗民·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李占地有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吕铁刚,就在占地家后面住,解放前铁刚他爹在县成里拉洋车,找了个城里女人结婚,解放后回农村务农,由于长年劳累过度,四十来岁就过世了,留下他娘拉扯着两个姐姐和他在村里艰苦度日,是优越的社会制度,养活着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众多儿童。人八劳二的分配方法,让那些即使没有劳动力的众多家庭,也能享受到土地生产出来的果实,所以说,50年后到80年以前出生的人都是国家养大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做用。(人八劳二的分配办发、就是把打下来的粮食,先交公粮、村提留、生产队提留、留下足够的种子以后,先拿出来80%按人头分配,不论大人孩子,有一个人算一个。剩下的20%在按工分的多少分配)

吕铁刚比占地大几岁,小时候占地就是他的小跟班,只要一放学,两人便形影不离。在农村,上完了小学,就直接去生产队上工。很少人去上农中(就是初中)农中毕业后,照样去地里干活挣工分,根本没有人能考上高中。那是一个教育缺失的年代。尤其是农村里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现代也不同,“考上考不上还不是一样回来拉锄把子”这是对教育的无奈。那时候不用说农村人,就是城里人读完初中就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它不仅缓解了城市就业的压力,还把一大批劳动力鼓励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

所以上学也是混,岁数小生产队也不要,混到十二三岁,长成个半大小子,重活干不了,轻活总能干吧,牵牲口耕地,看畦子浇地。总是有你的活干,没有成年人的劳动强度大,挣的工分也少。壮劳力挣七分,小孩子三分、五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活也越来越重,占地十五岁那年,过年时,爹还是回来的那么晚,30晚上,农村人有守岁的习惯,在河北中部那个年代不讲究吃年夜饭,只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不亮就吃饺子,虽然是红薯面的,最丰盛的一顿饭是在初一的中午,要在熬了一锅的白菜粉条的菜里,放上两勺子熬成大油的油一及肉渣子,很香,用白色的玉米磨成白色的面,蒸成白色的玉米面馒头,看上去和真的白面馒头一样。还有用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子和上玉米面,放点香菜和盐,人们叫它渣子饼子,很好吃,也有蒸白面馒头的,更有捞大米干饭的,不过那都是村干部、再就是家里有人在城里上班挣工资的人才能吃的起。真正的农民连味也闻不到。双禄每年回来时都要通过张姐买一点大米,奶奶最爱吃大米熬的粥了,河北中部是小麦主产区,上季种冬小麦、下季种玉米、红薯,谷子等杂粮。按说农民能分到一些小麦,可是在当时浮夸风的影响下,乡干部为了讨好县干部,虚报产量,用小麦一下子交完了全年的公粮。本来可以分两季交的,那就能交一半小麦、交一半玉米或着交一半红薯。小麦没有了,玉米做了村提留。农民就只能吃红薯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