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3 圈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话说,虽然林义龙明白团结的意义,却很不想和当地的同胞抱团。

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罗德尼-金骚乱是所谓“同胞抱团”的一面镜子,但韩裔群体无论是出身于哪里,大多出身贫苦市民,十分类似;至于古巴裔,大多是被流放出身的——但华裔因为历史时期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划分的更厉害。

怎么说呢,不列颠包括所谓的“西方世界”,华人之间虽然有重叠,但更多的是不和,所以基于出身和身份,必然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

这种因为历史时期的大割裂,除了耶昂姐妹的祖国,也几乎只发生在国内同胞圈子里了。

这群人的组成也很有意思:首先是19世纪末来的第一批华工出国,也就是之前充满屈辱的“猪仔华工”或者赊账劳工的后裔;第二批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契约雇工的后裔;第三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中西关系正常化之前逃到宝岛或者香江的一批人;第四批是中西关系正常化之后来这里的学者、学生和其他人员。

这些人之间区分可以说是明晰的:比如走正常渠道的林义龙看不上非法移民,也看不上因为立场而到这边来的“优势移民”,对已经被泛欧洲化的前两批人的后裔也并不觉得是自己人;就算是正常化之后来这里的移民,鄙视链也存在:有些是家里有钱“买来的身份”,也有一些是通过经营和当地人结婚获得的身份等等。

正因为这样的区分,所谓“文化共同”反而成了减分项——毕竟存在着这么一个“最熟悉你的也许是敌人”的谚语——比如林义龙和凯蒂经历了“匿名电话”检举中餐馆非法用工执法,再比如林义龙和之前出场的陶维扬介绍的松露商人们的“在商言商”。同胞间的所谓的“共同利益”是没有办法框定的,一些人并不认同“我们是同胞”;就算能建立相互认同,也有“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相互取舍,既然如此,不如单干。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