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37章 谁砸了编剧的饭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当时拿剧组最高薪的是编剧梁左,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第一喜剧大师,既能在春晚给冯巩、牛群等人写十年相声,又能在百花齐放的90年代一肩挑起电视喜剧的大梁。”

韩成满脸崇拜道:“就算到今天,我心中的大神还为21世纪的中文互联网贡献一个葛优瘫。”

“到底为什么?”说到这里宁远忍不住好奇道:“按理说现在应该越来越好的。”

“按照我们导师的话说就两点:一是精英决策,二是敬业精神。”

韩成打开话匣子道:“先说精英决策,当时拍电视剧奉行内行领导外行,导演能拍板,编剧比主演大,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

“当年用《甄嬛传》导演郑晓龙的话讲:那时候电视剧的娱乐性、收视率都不是主要的考量标准。”

“所以专业性就是找故事容易找戏难,戏是台词和细节的1+1>2,是话外有声,余音绕梁,是大哥大嫂过年好……是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是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远活着……”

“一次采访姜文说过:如果台词写成白开水,他一年能拍12部电影!”

宁远点点头,还真是这个理。

“再看敬业精神。90年代初北视中心拍《人在纽约》,导演郑晓龙独自到美国待满半年,找当地留学生开过六次座谈会,纽约哪儿有全天热水,哪儿的地下室便宜,全部如数家珍。”

“因为拍摄经费有限,剧组就去纽约的垃圾回收站捡道具,冰箱、洗衣机、柜子很多都是捡的。”

“剧播出大火,当时给出国热泼了一盆凉水,听说连签证美国的人都少了!”

这种事宁远也听过不少,张黎后来拍《走向共和》也准备两年才开机,清末民初的人物被他做1000份小传,A4纸打出来厚厚4本,最后只选出400个放在剧本里。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