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5章 大旱后必有蝗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宋翊假装在一旁忙碌,其实,竖起耳朵,听着闲话。

朱熹也发现了宋翊在偷听,并没有制止,反而对她似乎对河南大旱的事情有兴趣,更感兴趣。

宋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人注意了,只歪着头想着事情。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频受蝗害困扰。自古也积累了不少灭虫的经验。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商人防蝗的记载。

徐光启的《除蝗疏》中就写了“国家不务畜积,不备凶饥人事之失也。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

蝗灾曾是中国三大灾(旱、水、蝗)之一,几千年都无法解决。就因为久治却不能除根,最后,人民甚至产生了迷信,认为蝗虫是“神虫”,修庙祭祀。徐光启记载:“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而这些都是封建迷信,当然不会真的因为百姓建庙祭祀,就能解决了蝗灾。

中国传统治蝗虫经验是“捕蝗不如补蝻(幼蝗),补蝻不如挖卵”。挖卵就是把蝗虫产卵的河滩、盐碱地耕一遍。但随后,就有人发现挖卵也不是个完全之策,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挖卵,只能减少蝗虫的数量,不能减少蝗虫的面积,而且耕过的地深浅不一,蝗蝻卵化参差不齐,反而延长了治蝗时间。因此,后来,政府就停止了单纯挖卵的做法。将防治目标调整为没长赤坂的2~3龄蝗蝻,这时候灭它最好,等它涨了翅膀,能迁飞了,那就麻烦了。所以,各地治蝗都把“不起飞”作为重点。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