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9章 庐阳书院里的新学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第69章庐阳书院里的新学子

这是个架空混乱的时空,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事物总能乱入。原本的历史中,科举始于隋朝,一开始是为了削弱世家而开设的选官制度,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随着不断的完善发展,历代帝王发现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行政方针。

大魏帝国的科举制度和后世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同样是要从白身考童生,童生乡试中举人,举人赴京会试中贡士,贡士进宫殿试争状元。

中了童生就有了让人尊敬的资本,中了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至于鲤鱼跃龙门的会试,除了举人可以参考,另外还有两个朝廷设立的特殊书院里的学子也有资格进行会试考贡士,那便是国子监和太学这两座特殊的学院。

太学的学风其实并不如何出色,但是它却是为大魏输送官员最多的学院,因为里面的学子基本是勋贵世家子弟,他们想要争夺殿试甚至状元虽然有些困难,但是考中贡士或者同贡士出身却概率很高。

国子监的情况有所不同,这里大部分是各州府没有入当地书院又受举荐的寒门子弟,他们的食宿皆有礼部供养。除此之外,国子监还有部分友邦学子,还有些战场立了战功的低阶武将的子侄也被安排进国子监。

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首先都必须取得书院的推荐,而这个书院也必须是大魏帝国的官方书院,也就是说想要当官,你必须一直在官方的监管下。这其实也是大魏国的一大创举,这是想从根本上打击世家对于取官制度的垄断,同时也是对官员素质和品行的一个筛选过程。

袁烜的前世历史中有天下闻名的四大书院,幸运的是在这个时空中也有其中两个已经出现,河南应天府(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而大魏帝国还有两个书院也能与这两座书院齐名,分别是江南道金陵府的沧澜书院以及杭州府的钱塘书院。这四座书院虽没有国子监和太学的地位独特,但每次科考总是人才辈出,甲榜入殿试的人也绝大多数出自这四大书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