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终章 九三年(十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在工业革命来临的时代,二三十年,就可以改变很多事。尤其是大顺这边用军舰拿到了商业霸权后,对于印度,更是如此。

其实,印度、棉花、和历史上英国的故事,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思维实验来思考。

比如说,明代之前,为什么救荒的时候,不种甘薯、地瓜?

因为没有。

那么,为什么甘薯地瓜一出现,很快就在一些地方第一普及为救灾备荒的粮食作物?

因为产量大、节气要求没那么严格。

简言之,比之前别的救荒的玩意儿都好。

棉纺织品其实就是和这个有些类似的道理。

要知道,早些年,英国可是呢绒纺织业第一大国。圈地运动,甚至可以说,是围绕着呢绒纺织业展开的。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英国为什么早些年纺呢绒?

因为没有棉花。

那为什么棉布一出,就会发展起来?

显然,因为印度棉布打了个样儿,无论是质量、舒适程度、染色水准等,都把英国的亚麻布和羊毛呢绒打的无法还手。

所以,恰恰是因为印度的棉布质量更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水平更高,一出场就惊艳欧洲,所以才会引发后续的一系列问题。

否则的话,搓羊毛搓的好好的,有病啊,转型去搓棉花?历史惯性这么大,显然是足够的利益,愣生生扭转了这种历史惯性。

某种程度上讲,在二十年前,印度和中国才是棉纺织手工业的独一档、头部。剩下的,都往后——西非奴隶贸易的“哀伤之布”,历史上正是印度布。

既然如此,那么印度的问题,就复杂了。

想要摧毁一国的生产能力,无非两个办法。

一:有代差的物美价廉,倾销。

二:统治,用行政手段摧毁。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